时间: 2024-05-06 12:08:40 | 作者: 电机
刚从北京捧回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主任陈伟又马不停蹄投入工作中。他的实验室里,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工业机械臂一字排开,还有一大堆电机,从小功率到大功率,从低速到高速,琳琅满目,一应俱全。这些都是陈伟密切打交道的“小伙伴”。多年来,陈伟深耕研发一线,解决高端装备“卡脖子”难题,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力量。
工业机器人的低频抖动是一项行业难题,不仅会影响机器人的精准度,还会影响运行效率。“我们所说的工业机器人,大多是工业机械臂,在汽车生产制造、焊接、物流等领域应用广泛。”陈伟所在的公司有项主体业务,就是研发生产工业机械臂。在生产线上,大多是几个机器人相互配合,每个机器人完成一道或几道工序。因此,机器人的快速操作、精准定位,与生产效率息息相关。陈伟介绍,工业机器人由6个关节串起,由于机械的共振特性,此前国内的机器人在重载高速运转下会产生低频抖动。因此,若想要提高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必须先治愈它们的“帕金森症”。读书时念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工程专业的陈伟,原本一直和“电”打交道,一开始对机械本体并没有进一步探索;但秉持着工匠精神,陈伟和他的团队迎难而上、精耕细作,花了2年的时间,查阅了1000多篇的参考文献,把这块硬骨头一点点啃了下来。“看不懂就自学,从一头雾水到慢慢找到规律。”那一段时间,陈伟白天泡在实验室里,晚上整理数据、查阅文献,从机械原理到数学建模再到控制理论,电脑24小时不离身……在实验室的每个角落,都能见到他在做测试的身影。
最终,陈伟通过多环节的多项技术结合治好了机器人“帕金森症”,使机器人运行更平稳,精度更高,工作效率比第一代产品提升了近30%,而且位置稳定时间这一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工业机器人低频抖动,只是陈伟研发成果的一小部分。“像机器人、高档数字控制机床、自动化设备、航空航天装备、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不能离开高性能伺服电机驱动系统的支撑。”陈伟和记者说,为防止关键零部件“卡脖子”风险,他与团队突破了伺服参数自整定技术、全频域振荡抑制技术等11项关键技术,产品控制性能和易用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成就之外,陈伟作为新时达技术负责人,还勇担“领头雁”的职责,为行业培养了高技能的人才队伍。近年来,他定期开展培训,累计授课超过1000课时,参与指导员工及学生超过3000人次,积极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上海市工业强基计划项目等多项科研计划项目。在陈伟的带领下,公司智能装备、核心部件等产品,都从最基础的核心技术出发,实现了自主研发。
“我们公司身处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高端装备领域,经过几年快速的提升,正不断缩小与国际大品牌的差距,甚至在一些领域实现了赶超。”陈伟坦言,“我们要继续发挥工匠精神,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为国家作出更多贡献。” 本报记者 杨洁